07:17
1930年12月至1933年10月,蔣介石在調集國民黨軍閥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大“圍剿"的同時,也動湘贛兩省重兵對湘贛革命根據地發動了兩次大的圍剿行動。鄙縣蘇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在紅軍主力的幫助下’不斷壯大地方武裝,積極投入反“圍剿”斗爭,保衛『根據地。
湘東獨立師入部
1930年8月100,中共湘東特委重建后,中共湖南省委決定將瀏陽、萬載、宜春、醴陵、萍鄉、茶陵、攸縣、蓮花的赤衛隊和安源糾察隊編為中國紅軍獨立團,規定獨立團的任務是幫助湘東各縣農民開展土地革命,解除地主武裝,向長沙發展,與湘北聯系,同時向湘南發展。8月底,紅一方面軍進抵長沙近郊,分三路圍攻長沙。由于長沙守敵有10萬余人,又有堅固的防御工事,紅一方面軍攻破敵人一、二道工事后,遇到了敵人的頑強抵抗。此時,彈藥供應缺乏,敵人援兵逐漸集中,形勢對紅一方面軍十分不利。在這緊急關頭,毛澤東當機立斷,決定停止攻打長沙,向江西轉移。9月15日,紅軍主力撤離長沙,到達醴陵,毛澤東在狀元洲參加了湘東特委會議。會上,毛澤東將湖南省委關于組建中國紅軍獨立團的決定,改為組建半地方性質的紅軍正規部隊一湘東獨立師,劉沛云任師長,譚思聰任政委,陳韶任師黨委書記兼政治部主任,譚家述任參謀長。下設兩個團,一團團長張維,二團團長譚家述(兼),王震任政委。湘東獨立師成立后,參加了湘東特委領導的湘東南起義。部隊南下,首先出擊攸縣殷家坊、漕泊,殲滅一隊挨戶團,隨后攻占了茶陵、安仁兩座縣城。11月攻克都縣城后,繼續引兵湘南,行至水口時,鄱縣赤衛隊立即趕到湘東獨立師駐地,向師長劉沛云、政委譚思聰匯報了縣赤衛大隊的情況和鄱縣革命形勢。劉沛云、譚思聰考慮到鄱縣赤衛隊剛剛恢復不久,武器裝備十分缺乏,便贈給都縣赤衛隊步槍28支,子彈3箱,戰馬2匹。鄱縣赤衛隊隊長邙光前代表部縣赤衛隊感謝湘東獨立師的大力 幫助,并表示不辜負部隊首長的期望,努力發展地方武裝, 保衛好蘇區。
紅七軍進入部縣蘇區
1930年10月,紅七軍揮師北上,前往江西與中央紅軍會合。在粵北樂昌強渡樂昌河(武水)時,由于人多船少,過河緩慢,被敵人截成兩段。已經過河的五十五團和五十八團兩個營在鄧小平、李明瑞的率領下,直向贛南挺進。被阻于河西的五十八團一個營和直屬隊以及部分后勤人員在軍長張云逸的率領下,被迫返回廣東乳源梅花地區。部隊經過休整,編為兩個營六個連,向湖南桂東、資興轉移,在資興過了春節。敵人又以3個師的兵力向他們撲來。為避敵鋒芒,張云逸率軍往郅縣轉移。1931年3月1日,到達鄙縣蘇區縣委駐地石洲板坑樓。部隊官兵十分高興,就像到了自己家里。縣委騰出機關房子給張云逸住,安排其他指戰員駐在附近的幾個村子里,并組織群眾慰勞部隊。當時任紅七軍宣傳員的謝扶民在日記中寫道:“此時經過長途跋涉、歷盡艱難的紅七軍指戰員,個個都像流浪多年的孩子重新回到媽媽懷抱那樣,感到無比溫暖,興奮地直淌淚水。”
下坪圍殲戰
紅七軍到達鄱縣蘇區的第二天,汝城挨戶團團總胡鳳
璋率一個團共千余人便尾追到了鄱縣蘇區的黃挪潭一帶。 因病住在黃挪潭紅軍醫院的前鄱縣縣委書記周禮得此消息, 當即寫信告之張云逸軍長。張云逸接信后,當晚對部隊進 行了緊急動員,他緊握拳頭,斬釘截鐵地說:“根據地的人民這樣好,我們一定要打,一定要保衛好根據地,就是打得變成游擊隊,我們也要打!”廣大指戰員聽說敵人要進攻蘇區,個個義憤填膺,摩拳擦掌,決心和敵人拼個高低。接著,張云逸作了具體部署,計劃在鄱縣地方武裝配合下,在下坪一舉殲滅來犯之敵。3月2日凌晨,張云逸率紅七軍一個營和鄱縣赤衛隊從板坑樓出發,翻過將軍山,到達婆婆仙。然后分兵兩路,一路經牛角瓏、下涼橋,正面迎擊敵人;一路經秧田瓏、坪垣到下坪松江口,迂回包圍敵人。鄙縣赤衛隊和黃挪'潭赤衛隊一部直插上洞煙逢埋,另一部則直插瓷器窯,從兩方面堵死敵人退路。黃挪潭的革命群眾也紛紛參軍參戰,有的給部隊帶路,有的組織擔架隊,救護傷員,有的送茶送飯。戰士目睹這種情景,斗志更加高漲。胡鳳璋率領的挨戶團一進入下坪,立即遭到紅七軍的迎頭痛擊,毫無準備的敵兵落荒而逃,紅七軍沿路追擊。胡部剛逃至下坪松fflg,又遭到紅七軍迂回部隊的狠狠打擊。此時,紅七軍兩路部隊形成南北夾擊之勢,胡部潰不成軍。部分敵兵逃到瓷器窯時,再次遭到都縣赤衛隊的伏擊,只得四處逃竄。此戰擊斃擊傷、俘虜敵人200余人,繳槍110余支。下坪戰斗迫使湘敵3個師停留在桂東、資興一帶,不敢前來進犯,從而保衛了根據地,譜寫了一曲軍民團結戰斗的凱歌。
張云逸、王震兩部會合與部縣地方武裝的發展
下坪戰斗結束后,紅七軍稍事休息便開往水口。剛過 水口,就傳來湘東獨立師第三團在團政委王震率領下前來 迎接的消息。張云逸率部經下江洲、茶瓏、泥湖、石洲等 地抵達十都。3月14日,在十都坪附近的一個山頭上與獨立師第三團勝利會師。會師后兩支部隊共2000人,隨后向茶陵進發,趕回湘贛革命根據地。
國民黨湖南當局聞知紅七軍和湘東獨立師會合于就縣, 急忙調集新三十一師、獨立旅和十九師一個團以及茶陵、 繇縣、安仁3個保安團,在茶陵湖口一帶進行堵截。紅七軍、湘東獨立師在張云逸、譚家述、王震的率領下,采用佯攻茶陵、避實就虛和在運動中殲敵的戰略方針,粉碎了敵人的陰謀。并于4月初在永新與紅二十軍一五七團勝利會合。 土.
隨后,紅七軍和湘東獨立師攻占吉安永陽鎮,激戰安 福寮塘橋,在茶陵擊潰九縣挨戶團,配合中央紅軍粉碎了 敵人第二次“圍剿”。并乘勝先后攻占茶陵、安仁、攸縣、鄙縣縣城。6月22日,經寧岡、茶陵、永新到達中央革命根據地。
紅七軍和湘東獨立師的湘東南行動,沉重地打擊了湘
東南地區的地主武裝。進一步推動了湘東南革命形勢向前 發展,擴大了革命根據地。黨領導的鄢縣地方武裝在戰斗 中得以壯大,開辟了十都新蘇區,使鄱縣革命進入了全盛 時期。
邦縣地方武裝的擴大與改編
鄢縣赤衛隊得到湘東獨立師的幫助后,于1930年底擴大到二個中隊,共60余人,重新恢復赤衛大隊編制,邙光前仍任大隊長兼政委。
1931年3月中旬,紅七軍離開鄢縣蘇區時,留下何德勝、梁文光等一批軍事幫助鄢縣工作,使鄢縣地方武裝得到很大發展。赤衛大隊擴大到三個中隊,擁有130余人、槍。同年7月,鄱縣赤衛大隊改編為都縣警衛連,連長何德勝,政委梁文光。11月,再度改編為鄢縣警衛營,有200余人、180多支槍,營長何德勝,政委梁文光。同月,都縣警衛營在湘贛獨立一師第二團的幫助下,一舉攻克鄱縣城,活捉國民政府縣長譚仲玫,繳槍100余支。1932年1月,湘贛省軍區在永新縣成立。鄱縣警衛營根據湘贛省軍區編制的統一番號,改編為湘贛紅軍獨立第九營(簡稱紅九營),有170人,243支槍,都縣地方武裝有300人,500支槍2月,何德勝、梁文光犧牲,何炳山代理營長,張
平化代理政委。不久,湘贛省軍區派陳玉行任營長,邙光 前任政委。5月,彭德懷率紅三軍團經資興進入部縣,開展革命活動,并將繳獲敵人的70支步槍、5箱子彈贈送給紅九營。進一步壯大了鄱縣地方武裝。9月,紅九營發展到300余人,有槍250余支,成為一支規模較大并具有一定戰斗力的地方紅軍武裝。
上一篇:一、繼續創建和發展群團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