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2
永新縣禾川中學(現為任弼時中學)位于縣城的正北面。因永新縣城所在地為禾川鎮,故而得名禾川中學。禾川中學占地十余畝,學校設立于禾水河畔,它的東面即為環繞永新縣城的禾河。
禾川中學校址為前清考棚,是一棟具有地方傳統特色的建筑。 說是一棟,其實是三棟前后串聯的祠堂。棟與棟之間設有“天井”。 “天井”即為房屋內設置的一塊露天空間,如同一個偌大的天窗,用 于采光需要。房屋的外墻全部是用青磚砌成,里面主要為木質結構。 每棟房屋里面豎立著四根足有一尺五寸直徑的杉木柱子,每根柱子 下面是一個六角形狀并刻有花紋圖案的石墩。石墩不僅起到裝飾作用,更重要的是防止木頭柱子靠地面的一端受潮霉爛。屋頂完全是靠木柱和周圍的墻體支撐。屋頂的四個邊角都砌成三個重疊帶燕尾的形狀,這種形狀除了具有觀賞價值外,還有兩大實際用途:一是起到隔火墻的作用。因這種形狀高出屋頂很多,一旦哪戶人家遭到火災,不會累及鄰里;二是起到防風墻的作用,風再大也不致于把屋頂的瓦片掀掉。最后一棟房子的建筑格局又有所不同,房屋正中建造了一個類似六角寶塔形的三層閣樓。整棟房屋的外觀顯得莊重典雅,氣派非凡。房屋里面靠墻的兩邊設置了兩排獨立的小間,每間面積約六平方米,均用青磚間隔,以梁和木板蓋頂。這就是前清時期的 “考棚”。永新歷史上盛出名工巧匠,他們把整個房屋內部裝修得精巧別致,特別是木匠師傅的雕刻技術與油漆師傅的繪畫藝術有機地融 為一體,使你如同進入了一座藝術宮殿。主樓之外,還建造了一些宿舍和食堂之類的附屬設施,使得整個校園錯落有致,綠樹掩映,亭榭參差,環境優美,成為永新縣城北面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由于遠離縣城的喧鬧,這里顯得非常靜謐,確實是讀書辦學的一塊風水寶地。后 人不得不驚嘆先輩們對辦學的重視以及對學堂選址的聰慧和眼光。
禾川中學創建于一九二O年秋。當時,正值“五四”新文化運動, 文化日益革新,思想急劇埴變。國會參議員肖輝錦與開明人士劉彭 齡、龍國榛、李正誼、李孟萊等有志興學的社會賢達領先潮流,首倡新學,他們為滿足永新士人學習之需,創辦了這所私立中學。肖輝錦被推舉為董事長,劉彭齡為校長。禾川中學雖然歷經風雨,幾度沉浮,然而,學風昌盛,人文薈萃,在它八十余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革命烈士袁文才,革命家王恩茂、賀敏學以及學術界專家名流李治、 龍慶忠等等一大批優秀人才。在20世紀初,周邊的寧岡、蓮花、安福 等地的學子們都向往考入禾川中學就讀。
袁文才第一次離開養育他二十三個年頭的家鄉,從山舂晃的馬源坑突然來到具有江南小鎮特色的永新縣城,使他一直沉浸在激動 之中。眼前的一切,他都感到格外新鮮和美好,尤其是優雅的校園環境,讓他興奮得幾個晚上都沒睡好覺。
當時,禾川中學只招收一年級一個班,共四十余名學生。與袁文才同學的有賀敏學、李治、龍慶忠等。在全班學生中,永新本地的學生占多數,只有少部分學生來自周邊幾個縣。能夠到禾川中學就讀的學生,大都是家庭生活條件比較富裕的人家,像袁文才這樣家庭貧困的學生為數極少。
禾川中學籌辦于“五四”運動的翌年,當時新文化運動風起云涌,該校采用一九一二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頒布的學制,即不分初中高中,學期為四年,經考試及格者錄取入學。學校開設了修身、 國文、外國語、歷史、地理、數學、博物、物理化學、法制經濟、圖畫、手 工、樂歌、體操等十三門功課。但物理化學要到第三學年才開課,法 制經濟課程要到第四學年才安排。這樣,袁文才在禾川中學實際只 學了十一門功課。而在十一門功課中,國文、外國語、數學又是重點, 安排的課時最多。
袁文才自十歲發蒙讀私塾開始,所接觸的便大都是儒家學派的 思想文化。古代的“仁、義、忠、孝”無疑對其產生了至深的影響,因為 “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義”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之一,而 “忠”“孝”更是自古以來中國社會最重要的道德規范。袁文才向往 “仁者,愛人”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明社會,更是希望大家都 能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但這種倫理與現實生活之 間的矛盾,又使得他百思不得其解。他尤其喜愛孟子用魚與熊掌“二 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作比喻,來闡述“舍生取義”道理的精辟 論斷。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特別是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之后全 國反帝反封建斗爭越來越高漲的革命形勢,無不激起袁文才“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的豪情。對父母的盡孝,這既是儒家極力推崇的美德,同時,更是袁文才家族的祖輩們承傳下來的良好家風。馬源坑袁氏家族世世代代雖然都過著貧窮的日子,但在孝敬、 孝順父母方面,子女們在任何時候都是無可非議的。
入學之后,袁文才如同進入了知識的海洋,他恨不得一天當做兩天用,期望早日學有所成。激勵他勤奮苦讀,主要是來自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
一是立志要干出一番事業。這還是讀私塾期間,謝老先生在他 幼小心靈中就播下了的種子。他喜歡《尸子》文中雕鏤組繡的名言: “虎豹之駒,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氣;鴻鵠之骰,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他還喜歡《莊子?逍遙游》中富有哲理的佳句:“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袁文才認為人的一生不能碌碌無為,一定要干出一番事業。而要做到這一點,只有勤奮讀書,這才是唯一的出路。他懂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
二是家庭環境條件的影響。為了自己讀書和仕途,年邁的父母 和結婚時間不久的妻子在家里節衣縮食,勤耕苦勞,借債度日。如果 自己再不好好珍惜時光,從良心上他都過意不去。
三是人生的經歷和挫折使他認識到,不讀書就不能出人頭地, 就無法擺脫受人欺負、剝削和壓迫的社會地位。每當想起地主豪紳 對他的奚落,特別是原妻張氏被人筋占的事情,他的心就在流血,他 不能當成別人的笑料,不能任人宰割。入學后,袁文才的學業進步很 快,第一學期期終考試時,十一門功課就有八門得優,三門良好,其 學習成績在全校名列前茅。
除努力學好功課之外,袁文才還廣泛地閱讀古籍。一次偶然的 機會,他從學校國文先生那里借到一本羅貫中著的《三國志通俗演 義》。這本凝聚著我國古代智慧、謀略精華的活兵書,深深吸引著袁文才。他如饑似渴地閱讀起來,他喜歡書中神奇的故事,敬佩神勇的 “五虎大將”,仰慕神算的諸葛亮。這部古典名著,給他投身革命之后指揮作戰帶來頗多教益和影響。
一九二一年是中國社會處在急劇動蕩的年代。處于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會的中國,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剝削 壓迫。國內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工人運動風起云涌。這一年,無產階 級的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學生歷來是思維最敏感、最活躍 的群體,受革命思潮的影響,禾川中學的學生反帝愛國的情緒不斷 高漲,憂國憂民的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作為一名已經懂事的青年,袁 文才深感時局的動蕩和社會的不安,他每次回到家里總喜歡跟妻子 謝梅香說些老百姓反帝反封建和世道正在發生變化之類的新聞故 事。在校期間,袁文才對《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傳播新思想、新文化 的刊物非常感興趣,這些進步報刊也開闊了他的眼界。他經常與賀 敏學、龍慶忠、李治等學友探討形勢,關注國家的前途命運。袁文才在禾川中學讀書雖然不足兩年時間,但給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帶來了重大的影響。他與賀敏學在后來井岡山斗爭時期同生死、共患難,建 立了深厚的兄弟之情,成為親密的戰友。
上一篇:袁文才的風雨青少年期
下一篇:袁文才大鬧競選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