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9
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黨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史稱“八 七”會議。這次會議糾正和結束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的總方針,并把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作為黨在當前最主要的任務。“八七”會議,對挽救黨和革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革命從此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
“八七”會議后,為實現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的總方針,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身份,于八月十八日回到湖南, 在長沙出席了改組后的中共湖南省委會議。會議傳達“八七”會議精 神,討論和制定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計劃,確定了以毛澤東為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的秋收起義領導機構。九月初,毛澤東在安源張家灣召開軍事會議,討論起義的具體部署。決定參加起義的革命軍和工 農武裝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余灑度,副師長余 賁民;下轄三個團:以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為第一團,團長鐘文璋, 在修水集中;瀏陽農軍為第三團,團長為蘇先駿,在銅鼓集中,平江農軍分別補充到一、三團;安源的工人武裝編為第二團,團長王新 亞,在安源集中。起義軍總兵力五千多人,由共產、原警衛團團長盧德銘任總指揮。
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 一九二七年九月九日,毛澤東高舉我黨武裝斗爭的大旗,親自領導了震撼全國的湘贛邊秋收起 義。它第一次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鮮艷紅旗,像一聲春雷,喚起了 千百萬工農群眾拿起刀槍向舊世界宣戰!工農革命軍分別從安源、 修水、銅鼓等地出發,進入湖南境內,向國民黨反動派、地主豪紳展 開猛烈攻擊,先后取得醴陵、白沙等戰斗的勝利,并計劃會攻長沙。 但很快遭到當地反革命軍隊的強力抵抗,終因敵強我弱,加上我軍 有些指揮員缺乏作戰經驗,新收編的夏斗寅殘部第四團團長邱國軒臨陣叛變,致使部隊先后遭受嚴重挫折:一團在金坪失利,二團在瀏陽潰散,三團在東門受挫。
正當起義軍面臨全軍覆沒的危急時刻,毛澤東當機立斷,以前委名義命令起義部隊到湖南瀏陽縣文家市集合。九月十九日,在文家市里仁學校召開了前委會議,圍繞繼續進攻還是立即退卻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以毛澤東為首的多數前委委員主張“保存實力, 應退萍鄉”;而師長余灑度仍堅持“取瀏陽直攻長沙”。毛澤東正確分析了斗爭形勢,認為敵強我弱,革命處于低潮,敵人的主要力量在中心城市,必須改變原來攻打長沙的計劃,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 村去,先站穩腳跟,以圖再舉。他從學校借來一張地圖,指著羅霄山脈中段說:我們要到這個地方去當“山大王”。并進一步說到:我們這個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產黨領導的、有主義有政策有辦法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農武裝。文家市退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的重大舉措,是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戰略轉折;同時,又是井岡山斗爭的先聲。
九月二十日,在毛澤東、盧德銘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向羅霄山脈中段進軍途中,又突遭朱培德部隊及地方民團的襲擊,總指揮盧德 銘在突圍中不幸犧牲。當時,部隊給養困難,疫病流行,戰斗員急劇 減少,傷病員不斷增加,起義部隊陷于嚴重困境。毛澤東以鋼鐵般的意志,率領秋收起義部隊,經蓮花過高坑,翻過鄱亞坳、楓木坳兩座大山,于九月二十九日到達永新縣三灣村。
位于永新縣西南面的三灣,是個群山環繞、溪流交匯、風景優美的小山村。它與寧岡縣交界,只有十幾戶人家。金秋時節的三灣,披 上了艷麗的秋裝:楓葉火紅,松枝墨綠。這里,既沒有“庭風吹故葉、 階露凈寒莎”的衰頹,也無“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的蕭瑟,倒有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樣一種恬靜中蘊藏片片生機的景象。 毛澤東在這里進行了建軍史上具有偉大意義的“三灣改編”。“三灣 改編”把原來一個師縮為一個團,稱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 團,并建立了黨的各級組織。班、排有小組,連有支部,營、團有黨 委,連以上各級設置黨代表。同時,還在部隊中設立了士兵委員會, 實行官兵一致的原則,清除了軍閥主義和雇傭思想的影響。“三灣 改編”不僅僅是部隊人員編制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確立了黨對軍 隊的絕對領導,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制度和實行軍隊內部的民 主制度。其深遠的歷史意義正如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所總結的:“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紅軍的物質生活如此菲薄,戰斗如此頻繁,仍能維持不敝,除黨的作用外,就是靠實行軍隊內的民主主義”。三灣改編,奠定了新型的人民軍隊的基礎。
十月三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寧岡北部的古城。當 天,在古城聯奎書院文昌宮召開前委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有秋收起義的前敵委員會委員、工農革命軍營以上共四十多人。 寧岡縣黨組織的負責人龍超清、謝漢昌和肖子南以及袁文才的代表應邀與會。會議由前委書記毛澤東主持。在歷時三天的會議中,總結了秋收起義的經驗教訓,確定了在羅霄山脈中段建立以寧岡為中心 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大決策。此外,會議還進行了一個重要議題,就是討論如何對待袁文才、王佐這兩支農民武裝的問題。會上, 毛澤東一開始就講道:袁、王兩支隊伍在大革命時期就積極參加了打倒豪紳地主階級的斗爭,大革命失敗后,又舉行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永新暴動,并保存了實力。因長期在井岡山一帶活動,他們十分熟悉當地的山形地勢,是創建羅霄山脈中段政權必須聯合的一支重要力量。
可是,當毛澤東一提到袁、王問題時,一些人便提議:解除武裝, 解決他們!又有人接著說:他們那幾十條槍,沒什么可怕的,一包圍繳械就完了。
面對如此咄咄逼人的不同意見,毛澤東凝重而嚴肅地說道:談何容易,你們太狹隘了,度量太小啦。我們不能采取大魚吃小魚的吞并政策,三山五岳的朋友多著呢!你能消滅得了嗎?倘若聯合起來就是一支大隊伍。毛澤東全面分析了這兩支農民武裝的革命性及對他們采取團結爭取方針的重要意義,強調說,不能只看到他們只有幾百個人、幾十條槍,這是個政治問題;不能只知道用武,也要會用文,積極地團結他們,把他們變成跟我們一道走的革命隊伍。
從“八七”會議到秋收起義,從檳棄攻打長沙到向井岡山進軍, 從三灣改編到古城會議,無不體現毛澤東的高瞻遠矚和英明決策。 這也正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 所形成的偉大的毛澤東思想的初始階段。其要點:
一是揭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偉大真理。在“八七”會議 上,毛澤東的發言明確指出全黨“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這既是對陳獨秀右傾錯誤的有力批判,也是對大革命失敗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更是深刻反映了事物的客觀規律性。
二是開辟了 “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大革命的失敗告訴我們黨:蘇聯的“城市中心論”在中國是行不通的。于是,毛 澤東吸取中國歷代農民領袖和“山大王”割據的經驗,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出了“上山”的思想。這 是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農村戰略轉變的開始。而向井岡山進軍,則是革命在城市失敗后,把進攻與退卻結合起來的最好典范。地處羅霄山脈中段的湘贛邊界,屬于亞熱帶,這里氣候溫和,雨量 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大米、油茶、藥材、竹木等,有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因大部分是山區,山高林密,地形險要,井岡山和九龍山互為椅角,進可攻,退可守,大有回旋的余地;這里距離敵人重兵把 守的南昌、長沙、武漢等中心城市較遠,反動統治勢力鞭長莫及,且湘 贛兩省軍閥勾心斗角,各自保存實力;這里的一舉一動可以影響湘贛 兩省及其下游,有利于發展成為大的武裝割據,促成星火燎原之勢; 這里有堅實的黨群基礎,特別是有袁文才、王佐的農民武裝,這是創建根據地的依靠力量和支撐。總之,這里具有建立革命根據地的良好條件,具備“工農武裝割據”的堅實的客觀基礎。“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繼十月革命之后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一條嶄新的、完全符合本國實際的革命道路。
三是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三灣改編”最為重要的意義在于,在軍隊中建立黨的各級組織,確定“支部建在連上”的制度,這是“黨指揮槍”這一根本原則的具體體現。
四是在對袁文才、王佐這兩支農民革命武裝問題上,毛澤東采取團結合作改造的方針。對袁、王的成功改造,正是毛澤東把我們黨統一戰線的方針策略運用到對待農民武裝的具體實踐,它反映了毛澤東對中國農民的理論高度重視和深刻見解,也反映了毛澤東對農民的根本態度。
上一篇:袁文才永新劫獄情深義重
下一篇:寶珠穿蟻鼎力相助渡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