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袁文才深深懂得“欲臨敵而有功,宜閑習之在素”的樸素道理。 他了解自己所帶的這支部隊,雖然大多出身貧苦農民,都具有反抗豪紳地主剝削壓迫的革命精神,但部隊的綠林習氣濃,組織紀律散漫,軍事素質也較差。另外,隊伍里還摻雜著少數不良分子和老兵油子,他們常常還會干出一些偷雞摸狗、甚至喪盡天良的事情。對此, 袁文才有時被弄得傷透腦筋,感到處理也不是,不處理也不是。特別是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進駐茅坪后,袁文才耳聞目睹這支部隊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對他觸動很大,他覺得自己的隊伍再不加以整訓,在將來對敵作戰中就難以完成任務,也難以得到群眾的真正支持擁護。為此,毛澤東贈送一百支槍給他后,他立即用來擴大自己的武裝隊伍,隨即又向毛澤東提出派干部幫他訓練部隊的要求。
十月中旬,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第一團沿湘贛邊界游擊至鄱縣水口,得知袁文才擴充部隊工作即將完畢,急需訓練部隊。于是,指派共產黨員游雪程、徐彥剛、陳伯鈞、金蒙秀等四位優秀的軍事干部返回茅坪,到袁文才部幫助整頓訓練部隊。袁文才對游雪程等四人的到來非常高興,對毛澤東派來的干部特別器重,分別任命游雪程為連長、徐彥剛為副連長、陳伯鈞為一排長兼教官。袁文才將擴大的隊伍編成兩個連。選擇茅坪步云山白云寺為場地,對部隊進行全面整訓。
步云山白云寺位于馬源坑通往茅坪的路上,這是一棟前后三棟相連、類似于家族祠堂建筑風格的一座寺廟。白云寺依山而建,其余三面均為稻田,門口有兩棵偌大的柏樹,下面是一條近五十米長、十余米高的石坳。石湖下面是一塊面積足有兩畝大的稻田。因進入深秋季節,通常當地農民在收完稻谷后,便特意把田里的水放干,讓稻田曬上一個冬天的太陽,據說這樣有利于土壤改良和次年豐產。所以,部隊的軍事訓練正好在這塊干枯的稻田里進行。
為了對這支起源于綠林、來自于農民的武裝進行成功的改造, 毛澤東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袁文才根據毛澤東的指示要求,針對這支部隊的特點,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整訓:
一、加強政治思想工作
首先,對部隊進行無產階級思想教育。袁文才部隊的成分大多是受地主豪紳剝削壓迫的貧苦農民,他們和豪紳地主有深仇大恨, 斗爭很堅決,在綠林時期,他們提出的口號是“劫富濟貧,除暴安 良”,所以也能得到大多數民眾的支持擁護。但由于缺乏黨的堅強領導,斗爭目標仍不明確,他們只懂得要團結起來反抗豪紳地主的剝削壓迫才有出路的道理,并不清楚中國社會的階級狀況和中國共產黨的宗旨、綱領,更是缺乏打破舊世界、建立新中國的遠大理想。因而,他們的思想行為經常表現出濃厚的農民意識。毛澤東十分重視這支部隊的政治思想教育并把它作為這次整訓部隊的主要內容之 一。從水口返回茅坪后,毛澤東要求袁文才、游雪程都要給部隊上課,同時他自己也親自為整訓部隊上政治課。通過加強政治思想教育,使部隊明確了為誰打仗、為誰革命的道理,懂得了什么是階級, 什么是革命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
其次,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各連建立了黨支部,發展了一批有覺悟的干部和士兵入黨,并設立了黨代表制度,形成連隊堅強的戰斗堡壘,從而使這支部隊置于黨的直接領導之下。
再次,實行軍隊內部的民主制度。連隊建立了士兵委員會,實行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士委會明確規定:官兵平等,不準打罵士兵, 廢除繁瑣禮節。這就從根本上肅清了部隊中存在的軍閥作風,為改善官兵關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當時異常艱苦的環境條件下,最需要的是官兵同甘共苦。實行民主制度以后,干部和士兵吃一樣的飯菜,穿一樣的衣服,待遇完全一致。這對于密切官兵關系、激發和調動士兵的革命熱情,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部隊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可喜變化,原來部隊死氣沉沉,現在變得生氣勃勃。
在整訓中,毛澤東不僅要求對戰士要加強教育,而且要求各級干部要身體力行、模范帶頭,處處要給戰士做好樣子。井岡山人民至今還流傳著當年“毛委員帶頭吃苦菜”的動人故事。原來,在袁文才部隊整訓期間的一天,毛澤東來到步云山練兵場,正趕上中午開飯, 他見戰士們議論紛紛,了解后得知,因時值冬季,市場上買不到菜,這餐吃的是野菜,戰士們正在為伙食差而發牢騷。這時,毛澤東舀了一勺野菜放在碗里,大口吃了起來。其中有一名戰士問道:“毛委員,野菜這么苦,你吃得下? ”毛澤東回答說:“這野菜雖苦,可有豐富的政治營養呢!我們干革命,就要吃大苦。沒有今天的苦,哪有明日的甜呢?” 戰士們聽了,再也沒有埋怨的了。他們心里想:毛委員都能吃,我們還有什么不能吃呢!
二、進行組織清理和紀律整頓
袁文才這支農軍的前身是綠林武裝,所以部隊中成分比較混雜,多數是出身貧苦的農民,也有少數家庭富裕的青年,還有出身豪門的紈籍子弟;有好學上進的農家子弟,也有少年老成的兵油子。他們加入綠林的動機也各有不同:有的是為了向豪紳地主報仇雪恨, 也有的是為了有槍之后稱強霸道;有的是為了養家糊口,也有的是貪圖升官發財。為了沌清這支隊伍,根據毛澤東的意見,袁文才將那些出身豪門的不良分子和流氓習氣太重的兵油子清除出部隊,同時把那些忠厚老實、思想進步和革命精神強的青年吸收入伍,從而迅速改變了部隊的復雜成分,為這支農軍盡快改造成為一支正規的革命武裝,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在進行組織清理的同時,袁文才很注重部隊的紀律整頓。游民習氣、自由散漫是這支部隊長期以來形成而又難以克服的致命弱點。袁文才清醒地意識到,這種無組織無紀律的問題如不加以整治 和克服,部隊將不打自垮。為此,他利用部隊整訓的機會,加強紀律教育,經常強調紀律的重要性,他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紀律,就不能稱其為部隊。”有一天夜里,特務連有幾位戰士在野外捉到幾只散失的鴨子,回到步云山私自殺掉吃了。袁文才知道這件事后,立即召開特務連全連大會,嚴厲批評了那幾位戰士,還責成連長親自帶他們去向丟失鴨子的農民群眾賠禮道歉,并按價給予賠償。 他不僅嚴格要求自己的部隊,他懂得“打鐵先要自身硬”的道理,他常對干部戰士講:“我袁文才犯了錯誤,也一樣接受處理。”袁文才族弟袁雪梅是第二連的連長,因生活作風問題受到批評后,不僅不改, 反而私自離開部隊。袁文才知道后,不徇私情,對袁雪梅從嚴處罰。 由于整治,干部戰士的組織紀律觀念不斷增強,在群眾中的影響也越來越好。
三、提高軍事素質
綠林時期,袁文才的馬刀隊通常各自在家較多,一旦遇有任務就集中在一起,根本無所謂正規的軍事訓練。成為農民自衛軍以后, 情況仍然差不多。他們以前對付敵軍的“追剿”,主要是利用熟悉的有利地形,采用化整為零、分散游擊、兜圈子、夜襲、奔襲等靈活的戰術,使敵人拿他們沒有辦法。如果在生疏的環境地形上作戰,部隊顯然無法適應。
袁文才完全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步云山練兵,開展軍事訓練是一項主要內容。部隊從隊列、刺殺、射擊等基本軍事知識練起,進 而轉入作戰要領、戰略戰術的學習訓練。袁文才認為:作戰勝敗,干部的組織指揮固然起著決定作用,但戰士的軍事素質同樣重要。為提高干部戰士的軍事素質,袁文才對訓練抓得很緊。射擊訓練時,在槍桿上掛上重物以求持槍平穩;戰術訓練時,無論刮風下雨都照常進行;如果誰的訓練上不去,中午晚上增開“小灶”。從干部到戰士, 從機關兵到伙頭兵,一律都要參加整訓,無一例外。袁文才自己以身作則,他以一個普通戰士的身份在訓練場上磨、爬、滾、打,經常弄得滿身泥巴,而且從不叫苦叫累。
毛澤東不僅十分注重這支部隊的政治思想教育,對部隊的軍事訓練也同樣高度重視。當時,毛澤東住在步云山附近的洋橋湖,他經常坐在步云山通往洋橋湖小路邊的一塊磐石上,一邊看書,一邊留心部隊的訓練情況。
經過三個月的整訓,袁文才這支農軍的面貌發生了顯著的變 化。部隊的政治素質和軍事素質都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九二八年元月上旬,毛澤東又委派何長工到井岡山對王佐部隊進行改造工作。在這之前,王佐還特意到袁文才這里親眼目睹部隊整訓情況。這次見面,倆老庚促膝暢談。袁文才由衷地對王佐說: “毛委員真是中央才,我服了他。這輩子跟定了他! ”并推心置腹地跟王佐說:“老庚,我們的農軍勢單力薄,要再發展很難。只有跟著毛委員,我們的隊伍才有前途和希望。”
在袁文才的積極引導下,王佐緊跟毛澤東的信念越來越堅定。 他對毛澤東派到他部隊進行改造工作的何長工,也從心存疑慮到真誠歡迎。
經過毛澤東的精心改造后,袁文才、王佐這兩支農民武裝,無論是政治思想覺悟,還是軍事技術,都有顯著的提高。這個時候,他們又向毛澤東提要求了。他們說,毛委員,你派來的干部非常能干,經過他們的整訓,我們的部隊有了很大的變化。但跟你的部隊還是不一樣,你的部隊是有牌子的部隊,你能不能幫我們的部隊也起一個牌子?他們所說的“牌子”,其實就是部隊的番號。
根據袁文才、王佐的要求和部隊的實際情況,毛澤東和前委也認為,將袁文才、王佐部隊升編為工農革命軍的條件業已成熟。一九二八年二月上旬的一天,春光明媚,萬物復蘇,那種清新愜意而又濃郁醉人的春天的氣息,彌漫著整個大地。在寧岡縣大隴朱家祠,正在隆重舉行升編大會。袁文才、王佐帶領著身穿灰軍裝、臂戴紅袖章的自衛軍指戰員挎長槍、背馬刀,喜氣洋洋地走進會場,大會在熱烈的歡呼聲中開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長張子清代表前委和團 部主持大會,宣布將袁、王的地方武裝升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袁文才任團長,王佐任副團長,何長工任黨代表。袁文才部編為第一營,王佐部編為第二營。
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二團組織序列
(一九二八年二月)
團長:袁文才
副團長:王佐
黨代表:何長工
參謀長:徐彥剛
第一營營長:袁文才(兼)
副營長:謝角銘(后叛變)
黨代表:XXX
第一連連長:游雪程
黨代表:熊壽祺
(后)房燦
第二連連長:龍普霖
黨代表:宋任窮
第二營營長:王佐(兼)
黨代表:XXX
第四連連長:李清賢
黨代表:艾成斌
第五連連長:刁輝林
黨代表:段輝唐
大隴升編,無疑是袁文才、王佐部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和里程碑,標志著袁、王這兩支農民武裝獲得了政治上的新生,從此,她就成為了一支共產黨領導下的正規的革命軍隊。后來成為朱、毛紅軍的主力團之一,是湘贛邊界的一支紅色勁旅。
對袁文才來說,這也是他企盼已久的夙愿。回顧自己坎坷的人生和這支武裝的曲折發展,他不禁心潮澎湃、激動不已。馬刀隊是這支部隊的最初時期,其實完全就是一支綠林武裝,當時雖然提出“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主張,但并沒有明確的政治抱負。在內部他們把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等樸素的思想感情和綠林義氣,作為組織貧苦百姓反抗豪紳地主剝削壓迫的精神支柱。由于這支武裝來自自由散漫的貧苦農民,缺乏嚴密的組織紀律性,也難以改變部隊官兵中的農民意識。他們參加馬刀隊的目的大多是出于狹隘的個人仇恨和利益,這樣一支隊伍當然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為。后來接受當地縣政府的“招安”,被改編為縣保衛團,為的是回避“追剿”,保存實力積蓄力量。一九二六年十月,這支隊伍在黨的領導下,舉行武裝起義,成為寧岡縣農民自衛軍,從此掌握寧岡縣政權達一年之久,更為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落腳茅坪、進軍井岡山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現在這支部隊在毛委員的全面改造精心培育下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終于成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革命軍隊。這一步一步異常艱難的歷程,一件一件刻骨銘心的往事,無不在袁文才內心激起感情的波瀾。他為自己人生道路上有幸結識毛澤東這樣的引路人而倍感興奮和驕傲,為這支部隊的新生感到異常欣喜和慰藉。
上一篇:寶珠穿蟻鼎力相助渡難關
下一篇:大義滅親忍痛處決胡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