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8
袁文才、王佐被殺后,昔日人氣興旺、喜氣洋洋的井岡山根據地,一夜之間變得烏云密布、凄凄涼涼、哀鴻遍野。而其造成的嚴重危害,更是昭然可睹。
由于袁文才、王佐被錯殺,湘贛邊界這支可以同國民黨反動派匹敵的紅色勁旅徹底解體,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也隨之完全喪失,茨坪及大小五井立刻被國民黨反動派所占領,使井岡山又處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井岡山人民又回到那暗無天日的世界,遭受敵人更加兇殘的蹂蹣。國民黨軍所到之處,即行擄掠一空,奸淫婦女,殺人放火,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豪紳地主也隨國民黨進剿軍卷土重來,反攻倒算,許多貧苦百姓被逼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還有的被迫流離失所、遠走他鄉。直到一九四九年八月,紅旗重新插上井岡山,才使井岡山人民脫離苦海,重見天日。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喪失之后,紅軍幾度力圖恢復,但均未成功。 紅五軍及邊界特委三次攻打均告失利。
一九三三年,蕭克率紅十七師進入寧岡,想恢復井岡山革命根 據地,但被國民黨王東原師多次前后夾攻,最終也失利而被迫退出。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在贛南的陳毅曾派人察看井岡山根據地的 情形,試圖重新引兵井岡,結果來人看了之后失望而歸。
一九四四年,在抗日戰爭即將勝利的前夕,毛澤東和朱德有一 個戰略安排,派王震帶五千人組成南下支隊,準備廣泛建立南方革命根據地,迎接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當這支隊伍到達井岡山腳下 的時候,他們也想恢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可由于袁、王被殺,黨在 這里完全失去了群眾基礎,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擁護,使這支隊 伍終究未能上來井岡山,無法恢復這塊紅色根據地。由此可見,袁文 才、王佐被錯殺,給我們黨和革命事業帶來的損失和影響是多么嚴 重!而且,這些損失和影響是方方面面的,有的損失和影響可以看得 見,而有的是看不見的;有些損失和影響是暫時的,而有些是深遠 的;有的損失和影響是可以估量的,而有的是難以估量的。
由于袁、王被殺,他們的部隊成了一盤散沙。袁、王余部官兵以及井 岡山群眾百姓,心頭上籠罩著一團無法驅散的烏云:有的對袁、王被殺 疑惑不解,昨天還是好端端的紅軍將領,一夜之間何以就成了革命的叛 徒而且慘遭殺害?!他們從內心感到不可理解接受。有的對袁、王的遭遇 深表惋惜,因為他們正處在人生的黃金時期,正是干事業的時候,卻都 慘遭殺害,他們感到非常痛心。還有的甚至對共產黨都在重新審視,原 來都說共產黨好,可通過袁、王被殺事件,不禁使他們在心里產生質疑: 共產黨怎么也自己人殺自己人啊?由此對共產黨的信任也在產生嚴重動 搖。袁文才的叔叔謝角銘(其實是謝梅香的嫡親叔叔),王佐的哥哥 王云龍,深為袁、王被殺而憤怒,率領袁、王余部“電省反共”,投靠了 國民黨反動派,反過來又與共產黨為敵。他們還把捉來的羅克紹給 放了,這個死里逃生、惡貫滿盈的挨戶團首領,從此之后更加兇狠、 狡猾,死心塌地的為國民黨反動派盡忠效力,變本加厲地殘害群眾 百姓,致使茶陵蘇區發展受到嚴重阻礙。羅克紹和國民黨反動派緊 密勾結在一起,對井岡山實行長期的白色恐怖和嚴密控制。直到新 中國成立后,羅克紹才被人民政府鎮壓。
袁、王余部更多的人選擇了解甲歸田。這些人劫后余生、大難不 死,他們在慶幸之余如同驚弓之鳥,從此再也不敢談“革命”二字,他們只求茍安于人世,不想抗爭于社會,他們原來的那種革命熱情和 革命斗爭精神統統都消沉了。
袁、王被殺,唯有湘贛兩省之敵最為得意,他們興高采烈彈冠 相慶。多年來,他們對“袁、王股匪”不停“進剿”,結果均無功而返, 袁、王部隊不僅未被剿滅,反而越剿越多,越剿越強。特別是袁文才: 王佐把毛澤東、朱德引進井岡山后,更使他們坐臥不安。這下可好, 這座紅軍堡壘,他們連做夢都一直想將其摧毀的紅色根據地,一夜 之間,沒費一槍一彈、一兵一卒,便不攻自破。而這一切,又是源于共 產黨內部的人幫助他們實現的。從此,邊界這支與之匹敵的勁旅自 行消失。不僅如此,他們還可借此機會挑起群眾百姓對共產黨的仇 恨,讓共產黨不得人心,失去群眾,成為無本之木、無水之舟。
在袁文才、王佐被殺害之后,湘贛邊界特委的一些人對袁、王殘 余部隊仍不放過,指派紅五軍第三縱隊第四大隊來到井岡山執行 “搜索”和追擊任務,他們甚至派出一些戰士扮成生意人或農民上山 d 進行偵察,結果一無所獲。正如李聚奎《紅五軍在井岡山》一文中所 1 述:“在幾天的,搜索’中,卻親眼看到當地群眾對我們的行動很反 感,而對王、袁的部隊,則倍加愛護。有一次,我們四大隊的偵察員, 明明偵察到王、袁的余部在一個村子里落腳,但當我們大隊的人馬 到達時,卻連一個人影都見不著,我們問村里的群眾,’王佐的部隊 上哪里去了?’得到的回答卻是:’我們不知道,我只知道紅五軍反水 了……,”群眾百姓的鮮明態度,體現了他們對袁、王部隊的愛戴, 反映了樸素的井岡山人民對袁、王被殺的一種抗議,表明了他們對 共產黨內部一些人利用黨的錯誤、雜以地方矛盾和私利進行殘酷無 情斗爭無比憤懣的情緒。
上一篇:風刀霜劍
下一篇:唇亡齒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