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1
毛澤東的“上山”思想由來已久。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 以后,中國革命處在十分危急的關頭。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力量十 分弱小,要在全國的中心城市與強大的國民黨反動派相抗衡,顯然是 不明智和不可能的。無數的中國共產黨人,都在思考、在探尋一條新 的出路。就在這時,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優秀分子,將馬列主義普遍真 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吸取了中國歷代農民領袖和“山大 王”的經驗,提出了“上山”的主張,為中國革命的戰略轉移找到一個 落腳點和新的出發點。
中國共產黨人的“上山”思想,從現有掌握的史料看,可以追溯到 1927年5月上旬。據大革命時期在瞿秋白身邊工作的羊牧之回憶: “五次大會結朿后的第二天晚上,我上樓去看秋白,覺得他消瘦了許 多,我安慰他說,該休息了。’他淡淡一笑說:‘形勢緊迫啊!汪精衛 與蔣介石暗中勾結,已逐漸轉向公開了,我們極有可能要被迫上梁山, 我同志要在思想上積極準備,增強,嚴守黨的紀律,一切聽從黨的 決定。’他笑了笑又說:‘上梁山就上梁山,我出國去蘇聯那年,從北京 南下到濟南向父親辭別時,雖想到鄆城、陽谷、梁山泊一帶實地看看, 可惜沒時間’。”“ 1927年5月下旬,在鮑羅廷房間里,召開了一個討論 共產國際五月指示的會議,有鮑羅廷、瞿秋白、張太雷等參加,會上有 人舉梁山泊為例,要招兵買馬,與反革命進行周旋。”
“五大”是5月9日結朿的,結束后的第二天應是5月11日。這 時候,褪秋白就說要“上梁山”,可見中央高層決策集團已意識到形勢 的嚴重性,開始醞釀這種思想。但是,這尚是個人的看法,并未形成中 央的決定,而且這種思想僅是萌芽,還處在一種朦朧狀態。
最早并明確提出“上山”概念的是毛澤東。1927年6月,毛澤東 在武漢召集“馬日事變”中從湖南出來的同志開會,就號召大家回到 原來的崗位,“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傘起槍桿子保衛革命”。
“上山可造成軍亊勢力的基礎”。1927年7月4日,中共中央政 治局常委舉行擴大會議。毛澤東在這次會議上更加明確地提出了 “上山”思想,認為“上山可造成軍亊勢力的騅礎”。這次政治局常委 擴大會,主要是討論湖南省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武裝應當如何對付敵 人的搜捕和屠殺問題。陳獨秀在會上提出:國民黨各軍招兵時農會會 員和自己武裝可應招加入。毛澤東卻提出了“上山”的主張,認為“上 山可造成軍事勢力的基礎”?!安槐4嫖淞?則將來一到事變,我們即 無辦法?!?@毛澤東的這個思想,是他長期從事農運、深刻認識中國革 命斗爭的長期性和叟雜性的結果。只有“上山”,才能“保存實力”,才 有辦法和希望。這種上山“保存武力”、創造“基礎”的思想,使毛澤東 能在險惡的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并且在實際斗爭中不斷得到深化與升華。
“縱然失敗也不應去廣東而應上山”。毛澤東的“上山”思想,在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以后,得到進一步的發展。7月20日,中共中央 (代號安中原)和毛澤東主持的中共中央農民部(代號宗容明)發出 《中央通告農字第9號——目前農民運動總策略》的文件,明確指出: “農民武裝現時沒有以‘農民自衛軍’‘農軍’這類名義公開存在的可能,只能在下面以三種形式之下存在卞以合法的名義存在,如'‘挨戶 團’ ‘保衛團’ ‘聯莊會’之類;1平時分散,秘密訓練,一遇戰事則隨時 集中兩種形式都不可能時則可以‘上山。
在黨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的“上山”思想又一次深化,提出了 “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將“上山”與奪取政權聯系起來了。
8月9日,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在瞿秋白主持下召開了第一次會 議。會議討論了湖南問題,決定改組中共湖南省委,由毛澤東、彭公達 與中共湖南省委商選新省委名單報告中共中央。會議批評了湖南省 委(夏曦為書記)不應主張湖南組織一個師的軍隊尾隨南昌起義軍南 下廣東,而應使湖南形成一個廣大基礎,將革命力量擴大到全省。在 批評中,毛澤東指出:“大家不應只看到一個廣東,湖南也是很重要 的。湖南民眾組織比廣東還要廣大,所缺的是武裝?,F在適值暴動時 期,更需要武裝。前不久我起草經常委通過的一個計劃,要在湘南形成一師的武裝,占據五六個縣,形成一政治基礎,發展全省的土地革 命??v然失敗也不應去廣東而應上山?!?/span>
毛澤東的這個發言,則進一步反映出他“上山”思想的堅定性。“縱 然失敗也不應去廣東而應上山?!痹谶@種堅定的“上山”思想指導下,毛 澤東隨即起草了一份《湘南運動大綱》。他在大綱中提出一個構想:“以 汝城縣為中心,由此中心進而占領桂東、宜章、郴州等四五縣,成一政治 形勢,組織一政府模樣的革命指揮機關,實行土地革命?!?/span>
對此,李維漢曾回憶說:“毛澤東曾提出了一個湘南暴動計劃,他 (毛澤東)認為即使武裝起義失敗也不用去廣東而應該上山。”
毛澤東當時的設想,是在湘南造成一個以汝城為中心的割據局 面,以一師的兵力去推翻和奪取敵人統治的湖南省政府。在當時的形 勢下,具有這種魄力、膽略的還只有毛澤東。后來因情況變化,他的這 一設想未能得到實施。湘贛邊秋收起義前后,他的“上山”思想就顯 得更加明確、堅定和自覺了。
“上山結交綠林朋友”。譚震林同志回憶說:“八七會議上,毛澤 東同志批判了陳獨秀的錯誤路線,主張黨獨立地領導中國革命,以武 裝斗爭推動土地革命,奪取政權。他指出,民眾運動沒有槍桿子是不 行的,須知政權是槍桿子里出來的。當時,根秋白曾要他到上海黨中 央機關工作。他回答說:我不愿意跟你們去住高樓大販,我要上山結 交綠林朋友?!?nbsp;
鐘期光也回憶說:1927年8月中旬,“在楊家煅和平江黃金洞交 界的地方,在一個小屋里,毛主席跟我們十幾個人講了話。毛主席說, 我們的人不多,但我們要以一當十,以十當百,以百當千,人是最寶貨 的,要千錘百煉,要能走路,并說了上山為王的典故” 。
9月初,毛澤東在安源張家灣召開的軍事會議上,饒有興味地聽 取了安??h農民自衛軍負責人王興亞介紹贛西寧岡、遂川兩位“綠林老庚”袁文才、王佐的情況。
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在秋收起義的準備階段中,毛澤東曾考慮 過秋收起義的退路問題。起義成功固好,倘若失敗則應上山與綠林交 朋友,搞武裝割據。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部上了井岡山后,立即與 當地的兩位“綠林頭目”-一袁文才、王佐交上了“朋友”,這絕對不是 偶然的。以后的事實也表明,正是依靠這兩位“綠林朋友”的鼎力相 助,才順利地在羅霄山脈中段站穩了腳,初創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當然,在秋收起義失利之后,這種“上山結交綠林朋友”的想法,也是敵人逼迫出來的結果,正所謂“逼上梁山”。
上山做“革命的山大王”。毛澤東的“上山”思想,到秋收起義部 隊遭受嚴重挫折時,開始出現一次質的飛躍。即從“上山結交綠林朋 友”對“上山”后依靠力量的思考,到上山要干一番事業、以“革命的山 大王”來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動統治。
對此,何長工曾撰文回憶說:在秋收起義失利后,毛澤東主張“上 山當山大王”。當時,有些人不同意毛澤東同志的意見,覺得革命革 到上山做大王去了,這叫什么革命。毛澤東同志耐心地說服大家。他 說:“我們這個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產黨領導的,有主張、有 政策、有辦法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農武裝。中國政治不統 一,經濟不平衡,矛盾很多,我們要找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地方。”到 了井岡山以后,就碰到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地區有王佐、袁文才兩支 農民武裝……當時不少人主張用武力消滅他們。毛澤東同志不同意, 他說,談何容易,你們太狹隘了,肚量太小了。三山五岳的朋友還多著 呢,歷史上有哪個把三山五岳的‘土匪’消滅掉了!我們要團結、改造 他們,把三山五岳聯合成一個大隊伍,統治階級就拿我們沒辦法”。
可見,毛澤東的上山“做革命的山大王”思想,并非一般人所說的上山當“綠林”、“響馬”,更不是什么“落草”、“藏匿”。毛澤東是在熟 諳中國歷代農民起義“占山為巢”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革命經驗。 這種“上山”思想不斷發展的結果,形成了中國革命的一條獨特的道路。
上山“做革命的山大王”的思想,實際上就是建立革命根據地的 思想。當年隨毛澤東上山、解放后成為我軍高級將領的朱良才,在回 憶毛澤東講到上山武裝割據和革命根據地的關系時說:“毛主席打了 一個通俗有趣的比喻,說革命要有根據地,好像人要屁股一樣。因為 一個人假若沒有屁股,便不能坐下來,要老是走著,老是站著,定然是不會持久的。腳走酸,站軟了,就會倒下去。革命荷了根椐地,才能夠 有地方休整,恢復氣力,補充力量,再繼續戰斗,擴大發展,走向勝利。
中國革命正是靠著毛澤東這個“革命的山大王”,才一步一步走向勝利的。
“上山”思想的實質與意義?!吧仙健?,是毛澤東在大革命失敗前 后的三個月中提出和形成的重要思想?!吧仙健彼枷氲膶嵸|,就足將 革命工作的重心,從敵人統治力量較強的城市轉移到敵人統治力坫較 薄弱的農村山區去。
從“馬日事變”后到秋收起義前毛澤東的歷次發言和講話猾,他 提出的“上山”思想蘊含著三個當時革命斗爭急需解決的問題:一逛 注蜇軍事斗爭,組織革命軍隊;二是發動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三 是上山結交綠林,造成軍事基地,即革命根據地。這三個蕋本問題的 思考,構成毛澤東“上山”思想的科學內涵。
“上山”思想對中國革命的復興和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第一,上山為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保存革命武裝、積蓄革命力量提供了有效途徑。
秋收起義失利后,工農革命軍如果繼續堅持攻打長沙,那么,必將 是以卵擊石,造成全軍覆沒。中國南方的廣大山區,地處偏隅,交通閉 塞,“山高皇帝遠”,敵人鞭長莫及,借此積蓄革命力撒,休養生息,徐 圖發展,然后重振旗鼓,相機奪取政權,乃是萬全之策。后來井岡山革 命根據地的創建與發展,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第二,上山為中國革命的戰略轉移找到了一個落腳點。
大革命失敗后,特別是秋收起義遭受嚴重挫折后,是繼續在中心 城市搞暴動,還是到廣大的農村和山區去,這是一個關系到中國革命前途和命運的重大抉擇。“上山”,即是這個戰略轉折的開始,就是向 農村進軍,在農村山區找一個立足點,把進軍與退卻結合起來。革命 軍主動退到山區去,是為進一步在廣闊的農村和山區進行長期的武裝 斗爭。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
第三,上山為中國共產黨人建立農村根據地、探索中國革命道路 邁出了第一步。
上山,固然是被強大的敵人逼出來的行為,但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借鑒歷史經驗探尋出來的成功之舉。倘若不“上山”,就不會有 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也就沒有“以農村包圍城市”理論和實踐的 產生。正因為把革命的武裝力量引上了山,才將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的設想付諸實施,并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的過程中,探尋出中國革命的成功道路。
隨著形勢的發展,不僅毛澤東率領的革命武裝上了山,后來朱德、 彭德懷率領的主力部隊以及地方武裝也上了山。湘贛邊界的山區,保 存和集聚了一批批的武裝力量和革命精英,蘊藏著中國革命的火種。 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的“上山”之舉,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