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4
當紅軍大隊遠離邊界出擊湘南后,邊界的軍事實力只剩下紅三十一、三十二兩個團。這時,占據永新城的湘敵吳尚第八軍和贛敵王均第三軍、金漢鼎部、胡文斗第六軍共計11團,協同“會剿”根據地。為了保衛井岡山根據地,邊界特委決定由袁文才率領紅三十二團防守寧岡,毛澤東率領紅三十一團以游擊戰爭在永新困敵。
7月中旬,毛澤東在永新西鄉召開了會議,把三十一團分成東、北、中三路,分別成立了行動委員會指揮這次行動:以第一營的第二、三連組成東路行委,毛澤覃為書記,陳毅安為指揮,在永新東鄉活動;以第三營的第六、七連和第一營的第一連組成北路行委,宛希先為書記,伍中豪為指揮,在永新北鄉活動;以團部特務連和第三營第九連組成中路行委,以何挺穎為書記,朱云卿為指揮,在永新城郊活動。中共永新縣委動員了萬余名革命群眾,配合各路紅軍,參加襲擾敵人的軍事行動。為及時了解掌握永新城內的敵軍動態,還派譚震林在永新城內建立秘密軍事交通站,收集傳遞軍事情報。
在毛澤東的組織、領導下,第三十一團和永新數萬革命群眾,以四面游擊的方式,日夜襲擾敵人,使敵寢食難安,將敵11個團之眾的贛敵圍困在永新城內及附近30里內達25天之久,堅決地遏制了敵人對根據地中心的推進。楊克敏記述這次困敵時說:“我們所占的優勢是:(1)地勢熟諳;(2)敵情較明;(3)以逸待勞;(4)歷次敗敵,敵畏我威;(5)每次作戰都有群眾參加,把軍隊雜在群眾中去對付敵人,可以說得到群眾的擁護;(6)采用游擊的群眾戰術,軍隊與群眾在敵前后左右,出沒無常,擾亂敵人,使敵難以應付。敵人則完全反是,地勢又不熟,我們的情形他全莫名其妙,又無群眾幫助他們,士兵都懼怕我們作戰的勇敢。所以我們得以極少的部隊與多數倍于我們之敵周旋十余日至二十五日之久,敵終無奈我何。”
永新困敵體現了毛澤東非凡的膽略與杰出的軍事指揮藝術,創造了紅軍游擊戰爭史的奇觀。
然而,紅軍大隊在湘南失敗的消息,及我根據地內的真實力量被敵探悉,敵人繼而大舉反攻。為保存有生力量,紅三十一團主動退出戰斗,轉入山區進行游擊斗爭,贛敵于是進占永新、蓮花、寧岡。
不久,贛敵忽然發生內訌,第六軍胡文斗部6個團倉皇退出,隨后與王均的第三軍戰于樟樹。留下的贛敵5個團,亦倉皇退守永新城內。這時,如果我紅軍大隊“不往湘南,擊潰此敵,使割據地區推廣至吉安、安福、萍鄉,和平江瀏陽銜接起來,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盡管因紅軍大隊遠出湘南而喪失了破敵良機,贛敵胡文斗6個團退出根據地和金漢鼎5個團退守永新城內,即宣告了敵人第一次“會剿”的破產。
8月上旬,贛敵得悉紅軍主力遠去湘南的消息后,又毫無顧忌地向根據地發起了猛攻。這時,紅三十一團已退入永新山區。
為了挽救根據地的嚴重局勢,毛澤東于8月中旬在永新西鄉靠茶陵縣境的九陂村,召開了連以上緊急軍事會議。軍中宛希先、朱云卿、何挺穎、陳毅安,特委書記楊開明,永新地方黨、軍負責人等參加了會議。
會議的中心內容是總結永新困敵的經驗,調整應敵對策。
會議開始不久,湖南省委代表袁德生又來到九陂,并帶來了湖南省委給四軍的一封指示信(即《給湘贛邊特委的補充指示》)。《補充指示》提出:“紅軍向湘東發展的戰略在目前形勢下是絕對的正確,紅四軍應很迅速地毫不猶豫地取得萍(鄉)、安(源),武裝安源工人,建立贛邊、湘東平江各區暴動的聯系,與湘南暴動相呼應。”
對湖南省委的這封指示信,毛澤東感到十分氣憤。后來,他在《井岡山的斗爭》中記述道:“第三次袁德生又來,相隔不過十天,這次信上除罵了我們一大篇外,卻主張紅軍向湘東去,又說是‘絕對正確’的方針,而且又要我們‘毫不猶豫’。我們接受了這樣硬性的指示,不從則跡近違抗,從則明知失敗,真是不好處。”
為此,毛澤東在會上曾大聲反問袁德生:“既然省委認為湖南的局勢異常高漲,那么,請問:湖南的工人運動怎么樣?有無罷工?學生運動如何?有無罷課?白軍工作如何?有無嘩變?農民斗爭如何?有無新的武裝暴動?”
袁德生被問得啞口無言。因為他剛回去不久,省委又派他來了,對上述情況一無所知。
會議對湖南省委在不明了情況的前提下,一會指示往湘南、一會又指示往湘東的武斷態度極為不滿,認為邊界只剩兩個團,如果再去湘東,本來處于十分危險的邊界將更加危險,因此會議決定不去湘東。
會議正在進行中,突然來了個叫賀禮昌的農民,是給紅軍大隊挑伙食擔子的。他給會議帶回一個驚人的消息:紅軍大隊兵敗郴州,二十九團幾乎全團覆滅!
會場的空氣頓時像凝固了,大家無不驚色。毛澤東,這個堅強無比的偉人,都為之潸然流淚!
于是,會議主題為之一變。經緊急商議,決定由毛澤東親率紅三十一團第三營前往湘南迎還紅軍大隊,留下紅三十一團第一營、特務連會同紅三十二團堅守井岡山。
湘南兵敗的消息,連袁德生也感到意外;與會人員的慷慨言行,使這位省委特派員也為之動容,一改初衷,表示同意此舉,不再提去湘東之事了。
九陂會議直開到深夜才結束。這個會議,很多黨史著作未曾提及,對邊界斗爭來說,卻事關重大。
下一篇:出迎紅軍大隊-八月失敗與黃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