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8
正當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武裝割據和黨政軍建設如火如荼展開之時,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第二十五師和第九軍教導團,在三 河壩激戰3晝夜后,為保存實力,于1927年10月5日撤出戰斗,與潮汕突圍的第三師一部在饒平會合,共約2000余人。在饒平茂芝全德學校,朱德等召開會議,討論革命形勢和起義軍的去向,作出了 “隱蔽北上,穿山西進,直奔湘南”的戰略決策,決定到敵人力量薄弱、農民運動基礎較好的湘粵贛邊界去找落腳點,打游擊。但由于連續作戰失利,部隊士氣低落、人心渙散,逃跑失散嚴重。在向贛南進軍途中,部隊從2000余人銳減為1000余人。為了鞏固這支部隊,保存革命火種,朱德等人于1927年10月初至11月下 旬,先后在安遠天心圩、大庾以及崇義上堡對部隊進行了整頓、整編和整訓,史稱“贛南三整”。
“贛南三整”是起義軍在轉戰途中,利用行軍作戰的間隙進行的,歷時一個多月。時間雖短,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在“贛南三整”中,朱德獨創性地把思想教育、組織整頓、軍事訓練三者結合起來,為人民軍隊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贛南三整”和“三灣改編”不僅在時間上相近,在做法上也極相似,在人民軍隊的發展史上,都是光輝的一頁。
“贛南三整”后,部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增強了,但糧食、醫藥、冬衣等沒有著落,槍支彈藥更是無法得到補充。此時,朱德獲悉其在云南講武堂的老同學國民黨第十六軍軍長范石生的部隊從廣東韶關移防至湖南郴州,即寫信給軍長范石生,希望合作。在得到同意后經協商在汝城建立了合作關系,朱德化名王楷,起義部隊使用第十六軍四十七師一四0團番號,成建制隱蔽在范石生軍中,并補充彈藥、冬裝、棉被等各種軍需裝備,撥發了薪餉。范石生還接受朱德的建議,將張子清、伍中豪帶領的在遂川大汾劫難中被沖散的三營編為第一四一團;將何舉成帶領的湖南宜興、汝城農軍200 余人編為第十六軍特務營,給他們提供給養和裝備。
1928年初,蔣介石得知南昌起義軍余部隱蔽在范石生的部隊中,下令范石生解除起義軍的武裝,逮捕朱德。在得知這一消息后,朱德不得不率部離開范石生部隊。1928年1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從粵北轉移到湘南,在中共湘南特委和農軍的配合下,決定趁國民黨李(宗仁)唐(生智)戰爭爆發,湘南沒有國民黨正規部隊,發動湘南起義。
1月11日,部隊利用出身豪門的共產胡少海在當地的影響,以第十六軍一四0團的名義智取宜章縣城。智取宜章的勝利,拉開了湘南起義的序幕。由于智取宜章是在農歷春節前10天,因此又稱“年關暴動”。在湘南起義期間,革命風暴遍及近20個縣,有100多萬人參加了暴動。中共湘南特委編成工農革命軍第三、第四、第七3 個師和永興警衛團、資興獨立團兩個團,起義部隊共約1萬人。先后建立了宜章、郴縣等6個縣蘇維埃政府,開展了插牌分田分地的運動。
起義軍的勝利,驚動了蔣介石。他立即給駐湘粵兩省國民黨軍下達了剿滅湘南工農革命軍的命令。3月17日,國民黨軍近9個師從南北西三個方向進攻湘南地區。面對敵軍重兵壓境,中共湖南省委和湘南特委以“左”傾盲動主義的政策應對,燒毀了宜章至耒陽大道兩側5—30里以內的所有房屋,填掉了全部水井,實行所謂的“堅壁清野”,從而嚴重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黨的威信,引起不少農民“反水”,失去了民心和社會同情,工農革命軍很難在當地立足,朱德、陳毅等不得不撤出湘南,分兩路向井岡山轉移。轟轟烈烈的湘南起義到3月底失敗了。
毛澤東十分關注南昌起義部隊的動向。1927年10月初在茅坪安家后,就有去廣東尋找賀龍、葉挺部隊的打算。10月中旬,毛澤東率部游擊到酃縣水口時,派何長工去長沙向湖南省委匯報工作,并要他相機打聽南昌起義軍的去向。10月22日,在大汾劫難中被沖散的張子清率領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團第三營,游擊到崇義上堡時遇到了轉戰至此的朱德、陳毅部隊,此后隨朱德部行動,從而開始有了兩軍的聯絡,朱德當即派出毛澤東的胞弟毛澤覃前往井岡山尋找毛澤東。11月間,毛澤覃在寧岡茅坪,見到了毛澤東,實現了兩軍的溝通聯絡。后來,何長工在韶關的犁鋪頭見到了朱德、陳毅等人。朱德見到何長工后,進一步了解了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區域活動的情況,指示張子清率第三營回井岡山,再一次加強了兩軍的聯絡。1928年3月上旬,湘南特委朱毛會師路線圖派代表周魯到達井岡山,指責邊界沒有執行“使小資產變無產,然后強迫他們革命”的政策,要“燒、燒、燒,燒盡一切土豪劣紳的房屋!殺、殺、殺,殺盡土豪劣紳的頭顱!”,同時在傳達中央臨時政治局1927年11月擴大會議的精神時,將中央“開除毛澤東的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和“撤銷其現任省委委員資格”的處分,誤傳為開除毛澤東的黨籍。周魯還傳達了湖南省委的決定:鑒于毛澤東在領導秋收起義中的錯誤,取消前委及毛澤東的書記之職, 成立師委,由何挺穎任書記,毛澤東改任師長。師委是軍隊中黨的領導機關,不過問地方上的工作。周魯還代表湘南特委指令毛澤東、何挺穎帶領工農革命軍離開井岡山,前往湘南,策應湘南“年關暴動”。對于這些脫離實際的決定,毛澤東和前委多數人難以理解。但是,黨的紀律必須遵守,黨的指示也不能抗拒。為了執行湘南特委的指令,3月中旬,毛澤東和何挺穎率領工農革命軍一、二兩個團分兵三路,進軍湘南。3月18日,到達酃縣中村,在中村發動群眾插牌分田,給部隊上了一個多星期政治課。接著進至桂東沙田時, 毛澤東正式向部隊宣布“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嚴明部隊紀律。隨后,革命軍兵分兩路,向汝城、資興方向進發,策應湘南暴動部隊安全轉移。
工農革命軍離開寧岡后,根據地兵力頓空。當地土豪劣紳從吉安請來一個營的敵兵,突入寧岡,“血洗茅坪”。革命根據地遭受敵人的血腥屠殺,龍市、新城、古城等地幾十處村莊房屋被燒,茅坪燒殺更烈。在這場浩劫中,寧岡、遂川、永新、酃縣的紅色政權和 黨組織都遭到了嚴重破壞,寧岡等地被敵軍占領一個多月。這就是邊界的“三月失敗”。
4月6日,毛澤東率第一團在桂東汝城邊境的寒嶺寨擊潰了汝城宣撫團何其郎部,4月8日又擊潰了從粵北來的土匪武裝胡鳳璋部,攻占了汝城縣城。毛澤東、張子清等分析形勢,認為策應朱德部的目的已基本達到,為避敵鋒芒,當即撤出汝城。4月10日,在資興龍溪與蕭克帶領的宜章農軍第三營會合,隨后向酃縣退卻。至酃縣后,發現湘敵吳尚第八軍程澤潤師張敬兮團尾隨而來,即將此部擊潰,而后回師寧岡。在毛澤東部的策應下,朱德一路離開耒陽后,直人安仁。4月1日,朱德部占領安仁縣城,后繞道茶陵,于4月20日撤至酃縣沔渡。陳毅一路4月8日到達資興,行至資興彭公廟, 陳毅部與何長工、袁文才的第二團會合,一起從桂東退往酃縣,并于4月21日抵達酃縣沔渡,同朱德主力會合。
4月24日前后,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第一團回到寧岡龍市,同前兩天到達龍市的朱德、陳毅部隊會合。根據湘南特委的決定成立 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并召開了第四軍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5月4 日,在龍市廣場舉行慶祝兩支部隊勝利會師大會,正式宣布成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稱紅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王爾琢任參謀長,陳毅任士兵委員會主任。第四軍下轄三個師九個團。朱毛兩軍會師是中國革命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 它壯大了邊界的武裝力量,促進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發展。
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序列(1928年4月至5月)
軍長:朱德
黨代表:毛澤東
參謀長:王爾琢
士兵委員會主任:陳毅
第十師師長:朱德(兼) 黨代表:宛希先
第二十八團:團長:王爾琢(兼) 黨代表:何長工
第二十九團:團長:胡少海 黨代表:龔楚
第三十團:團長 :劉之至 黨代表:蔡協民
第十一師師長:張子 黨代表:何挺穎
第三十一團:團長朱云卿 黨代表:何挺穎(兼)
第三十二團:團長袁文才 黨代表:陳東日
第三十三團:團長鄧允庭 黨代表:鄺朱權
第十二師:師長:陳毅(兼) 黨代表:鄧宗海
第三十四團:團長鄧宗海(兼) 黨代表:劉泰
第三十五團:團長黃克誠 黨代表:李一鼎
第三十六團:團長李奇中 黨代表:黃義藻
軍直屬單位:
特務營:營長:宋喬生 黨代表:敬懋修
紅軍醫院:院長:曹嶸 黨代表:肖光球
朱毛勝利會師后,引起了敵人的驚恐。蔣介石命令江西省國民政府主席朱培德,從1928年4月底至6月中旬,調集駐贛國民黨軍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了三次“進剿”。加上贛敵在2月中旬發動的第一次“進剿”,贛敵先后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了四次“進 剿”。面對這種情況,毛澤東、朱德等根據當時的敵情,實行對湘軍取守勢,對贛軍取攻勢的策略,提出并運用“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術,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先后擊破了敵人的這四次“進剿”。
擊破贛敵第一次“進剿”。2月上旬,江西省國民政府主席朱培德命令駐吉安的楊如軒第二十七師,以八十一團和七十九團的1個營進攻萬安,進逼遂川;以七十九團的另1個營進占寧岡新城,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一次“進剿”。工農革命軍當時在遂川分兵發動群眾。毛澤東聞訊后,即召集部隊返回茅坪。2月17日,毛澤東和前委在茅坪攀龍書院召開會議,決定集中兵力全殲新城之敵。 由革命軍第一團第一營主攻東門;第三營攻打南門;教導隊和第三營一部攻打北門;袁文才率第二團第一營在西門外設伏,實施“圍三闕一”的戰術。17日深夜,工農革命軍各部進入指定位置。毛澤東和張子清登上新城外的棋山亭指揮戰斗。18日清晨,城內守敵照常來到南門外操場,當其架起槍支做徒手操時,張子清發出戰斗信號。敵兵棄械逃入城內頑抗,一時成對峙狀況。戰至中午,在當地群眾的支援下,火攻東門得手,隨之南門、北門相繼被攻破。工農革命軍是役擊斃敵營長王國政,活捉敵縣長張開陽,殲滅敵獨立營和靖衛團300余人,俘虜100多人,取得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以來的首次大捷。
擊破贛敵的第二次“進剿”。朱毛勝利會師后,朱培德根據蔣介石的電示,命令楊如軒以全師兵力向井岡山根據地發動第二次“進剿”。楊如軒以七十九團從七溪嶺進逼寧岡,以八十一團從五斗江、拿山迂回切入,企圖對寧岡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毛澤東、朱德召集紅四軍軍委分析了敵情,實施“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的策略,部署了避敵主力,攻敵側翼,集中兵力殲敵一路的作戰方針。朱德、陳毅、王爾琢率紅二十八、二十九團擔任主攻,擊敵八十一團;毛澤東、何挺穎率紅三十一團到七溪嶺阻擊敵七十九團。月底,朱德部在遂川五斗江設伏擊潰敵八十一團,敵團長周體仁知道遇上了朱德的主力,于是奪路而逃。朱德部奮力追擊,一直追至永新。駐永新的楊如軒起初還率部抵抗,但在我軍的凌厲攻勢之下,只得棄城而逃。七溪嶺方向的七十九團亦向吉安潰退,紅軍第一次占領永新城。
擊破贛敵的第三次“進剿”。蔣介石得知工農革命軍占領永新的消息后,急令朱培德“加緊剿匪,不得有誤”。朱培德命楊如軒第二十七師由吉安回攻永新,增派王均第七師一個團、楊池生第九師一個團,由樟樹進攻永新。5月13日,敵軍開始了第三次“進剿”。 毛澤東、朱德獲悉敵情后,主動撤出永新,退回寧岡。在龍市劉德盛藥店,商定了聲東擊西,調動敵軍,分而殲之的迎敵策略。遂命令紅三十一團一營于5月16日奔襲茶陵高隴。高隴是國民黨政府主席譚延閭的家鄉。奔襲高隴果然調動了楊如軒。楊如軒急令主力南渡禾水,令七十九團進逼浬田,自己則隨師部和一個特務營坐鎮永新。5月19日,朱德率紅二十八團等在浬田草市坳設伏,全殲敵七十九團,擊斃敵團長劉安華。隨即乘勝攻向永新。坐鎮永新的楊如軒被打傷,率部逃往吉安。敵軍其他各部得知七十九團被殲,師長 受傷,永新失守,紛紛退回吉安、樟樹。
擊破贛敵的第四次“進剿”。6月中旬,朱培德奉蔣介石之命,以第九師師長楊池生為總指揮,率第九師三個團,加上楊如軒第二十七師兩個團,再次從吉安向井岡山發動了第四次“進剿”。
同時,湘敵吳尚第八軍的第二師也由平江調防攸縣,加強對湘贛邊界的防堵。面對敵人的攻勢,紅四軍從永新撤回寧岡。6月20 日,毛澤東、朱德等在寧岡古城召幵連以上會議,商討迎敵方案,決定集中力量打擊由永新來犯之敵。21日,敵人向根據地推進,主力逼近新、老七溪嶺。6月23日,決戰打響。紅二十八團會同紅二十九團及三十一團一營,在龍源口將敵二十七團包圍全殲。 敵總指揮楊池生聞知二十七團被殲,遂連夜從永新退回吉安。龍源口戰斗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以來規模最大、最為激烈的一次戰 斗,擊潰了敵兩個團,殲滅敵一個團,繳槍七八百支,紅軍第三次 占領永新城。邊界軍民歡欣鼓舞,作歌謠贊道:不費紅軍三分力, 打敗江西兩只羊(楊),真好,真好!快暢,快暢!
邊界武裝斗爭的勝利,促進了紅色政權的發展和紅色區域的擴大。1928年4月底擊破贛敵第二次“進剿”后,毛澤東于5月2日在永新縣城以軍委書記的身份向中央報告了戰況,提出建立以寧岡 為大本營的羅霄山脈中段政權問題。同月上旬,永新縣工農兵政府成立,彭文祥任主席,政府機關設在縣城左家祠。永新縣工農兵政 府是湘贛邊界繼茶陵、遂川、寧岡之后的第四個縣級紅色政權。毛澤東在成立大會上作了講話,提出“大力經營永新”。
井岡山斗爭的形勢發展,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統一指導邊界的斗爭。經湘、贛兩省省委批準,1928年5月20日至22 日,毛澤東在寧岡茅坪主持召開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組建中共湘贛邊界特別委員會。出席會議的有寧岡、永新、遂川、蓮花、酃縣五個縣委和茶陵特別區委及軍隊黨的代表共計60余人,毛澤東主持了這次會議。大會總結了根據地半年來的工作,討論和制定了 “深入割據地區的土地革命”,軍隊的黨幫助地方黨的發展、軍 隊的武裝幫助地方武裝的發展、割據區域的擴大采取波浪式推進等 適應當時對敵斗爭的正確政策,回答了少數人提出的“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共湘贛邊界第一屆特委會。選舉了毛澤東、朱德、陳毅、劉寅生、宛希先、譚震林、劉天干、謝桂標、龍高桂、王佐、龍壽宇、劉炎、賀志華、譚普祥、陳競進、 陳正人、劉輝霄、陳韶、劉真等19人為特委委員,毛澤東、宛希先、劉真、譚震林、謝桂標為常務委員,毛澤東為書記,宛希先負責組織工作,劉真負責宣傳工作。6月下旬,根據湖南省委指示, 增補楊幵明、袁文才和“蓮花縣兩個最有能力的同志”參加特委, 書記改由楊開明擔任。湘贛邊界特委是邊界黨的最高領導機關,統一領導邊界各縣黨的組織。特委機關設在寧岡茅坪的攀龍書院。大會后,在邊界特委領導下,各縣、區、鄉黨的組織普遍建立。
軍事斗爭的勝利,推動了邊界各項工作的全面發展。湘贛邊界黨的一大后,毛澤東又于5月底在茅坪主持召開了湘贛邊界各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選舉產生了執行委員會。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的組織為:主席袁文才,軍事部長張子清,財政部長余賁民,土地部長譚震林,司法部長鄧允庭,青年部肖子南、劉真、胡波,婦女部吳仲廉、彭儒,工農運動委員會宋喬生、毛科文。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是邊界地方政府最高權力機構,設在茅坪蒼邊村的袁家大屋。下轄寧岡、永新、遂川、蓮花、茶陵、酃縣等縣政府。寧岡、永新、蓮花、酃縣先后還建立區、鄉工農兵政府。
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的成立,對推動邊界各縣的土地革命,發展紅色政權,起了重要作用。從5月至7月,湘贛邊界各縣工農兵蘇維埃政府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各級政府按照沒收一切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的政策,開展分田運動。土地革命的深入開展, 激發了廣大農民群眾極大的革命熱情,邊界地方武裝也有大發展,縣區建立了赤衛隊,鄉有暴動隊,蓮花縣還建立了獨立團。此時,井岡山的紅色割據區域有寧岡、永新、蓮花三個全縣,吉安、安福各一小部分,遂川的北部,酃縣的東南部,茶陵的西南部,總面積為7200余平方公里,人口 50余萬,邊界進入全盛時期。
邊界進入全盛時期后,湖南省委加強了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指導。1928年6月,湖南省委派袁德生攜省委19日指示信來到邊界,信中明確表態“完全同意”湘贛邊界特委關于“以寧岡為大本營的羅霄山脈中段政權的計劃”,毛澤東等人感到很是高興。但是,湖南省委的這種觀念卻并不牢固,26日,中共湖南省委又派杜修經為省委巡視員、楊開明為特委書記(取代毛澤東),攜帶省委指示信來邊界,指令紅四軍“向湘南發展”,“澤東須隨軍出發”。聲稱這是“絕對正確的方針”,要“毫不猶豫地立即執行”。毛澤東及邊界特委、紅四軍軍委接到這種強硬指令很是為難,“不從則跡近違抗,從則明知失敗,真是不好處”。